本期文章来自中山大学李立勋教授,是“珠三角系列”的第二篇,从珠三角的视角看大都市区规划与社会包容。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inclusion & sharing
2007年,在广州第二次战略规划研讨会上,我代表中山大学项目组发言时提出: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并思考:适合谁居住与创业?
为何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方面,广州(珠三角)大量的外来工已经成为促进其高速增长及保障其日常运行的重要力量;
而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一是主张城市要重点引进高端人才高素质人口以提升竞争力(规划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鼓吹手),二是主张城市应提升门槛以限制低素质人口进入、甚至想办法赶走他们。
适合谁居住与创业,实际上是意味着“包容还是隔离”的价值判断与政策选择,这是广州和珠三角这样的大都市区规划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我们欣喜的看到,随着珠三角人口与社会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分化逐渐显现并成为热点的学术话题,而社会包容也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与政策制定的重要方向。
201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提出“绿色、低碳、智慧、包容”的八字方针。
省委书记汪洋提出:树立包容发展理念,从“本外二元”、走向“共建共享”。要包容城市各阶层群众尤其是外来人口的诉求,……创造平等发展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提升外来人口的归属感。
(3 key points)
(1)帮助低收入家庭(help low-income families)
财政补贴与收费减免(financial allowance)
社会保障(social insurance)-包括就业、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等
再就业与创业支持(employment supporting)
(2)促进城中村原居民的市民化(turn villagers-in-city to real citizens)
城中村改制(户籍、土地、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
Reforms of census register, land management, employment, education, social insurance
城中村改造(土地利用、建设形态、地区功能)
reconstruction/ redevelopment
(3)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的本地化(localize migrant workers)
户籍改革与积分入户(reform of residence registration system )
公共服务(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等)由城镇户籍人口向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延伸与覆盖。(sharing public services )
Case. “新莞人”:东莞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的本地化
经过市民大讨论,于2007年提出“新莞人”的概念,把外来工、打工者、打工仔、打工妹的称谓改为“新莞人”,增加了人情味和包容的理念。
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局,统筹负责新莞人的服务管理;
保障同工同薪,保护新莞人权益,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
打破户籍界限、城乡界限、用工性质界限和制度界限,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参保人统一制度、统一标准。
建设新莞人廉租公寓,改善新莞人生活环境;
每年建10所新莞人子女学校,进一步解决新莞人子女的就学问题;现在新莞人子女在东莞上学的有39万人,占整个东莞中小学生的52%。
实施新莞人培训工程,提升新莞人劳动技能;
鼓励新莞人参与东莞事务管理
放宽入户政策,吸引企业人才入户东莞,如推出积分制入户新政策。
(Challenges and Future)
在包容性的发展中,珠三角面临严峻挑战
(1)公共服务的压力 / Pressure on public service
需求规模巨大
流动性与变动性
(2)经济转型的难题与影响 /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城中村居民的生产方式(出租屋经济模式)转变
产业转型背景下外来劳工的状况与社会稳定
(3)文化冲突与社会矛盾 / Culture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但方向已经清晰、政策已经明确、共识已经达成。
我们有理由相信:珠三角不仅在全球化发展中以经济高速增长而闻名于世界,也将在包容性发展中为世界提供一个成功与有特色的范本。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微信号“SYSU城市化研究院”